近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的“丝路之绸”文物大展上,一台新制木质织机吸引了诸多中外纺织史、科技史专家学者的目光。它是中国文物工作者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进入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它首度向世人展现了汉代提花织机的结构和提花编织技术,填补了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我院设计学院夏颖翀副教授参与了复原该木质织机的研究课题。
2012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发现汉墓群,其中2号墓出土了四台提花机模型及与相关文物。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掘出土提花织机,这一发现为中国古代丝绸科技的发明提供了实证,改写了世界科技史的篇章。因此,这一考古成为了2013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2014年6月,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联合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我院共同申报的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课题“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正式立项。2014年7月10日,该项目正式启动,我院夏颖翀副教授主要负责考古文物和遗迹的三维数字媒体设计,此后,课题组主要成员开展了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在设计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考古遗迹和文物的三维数字媒体也已基本建设完成。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机模型为我们带来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世界科技史上的绝无仅有的发现。它们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和纺织史的空白,其学术意义毋庸置疑。同时,这些织机曾用于生产汉唐时期的蜀锦,而蜀锦是当时中国生产丝织品中的重要代表,其织造技术也应该会随着丝绸的传播而传播,它对丝绸之路中国文化外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夏颖翀负责制作的三维木质提花织机模型

2012年提花机出土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