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外南畲药设计勘探队日前奔赴温州市文成县外南民族村,开展以“探寻畲药文化密码,助力民族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畲族人口占比62%的特色村落里,学子们通过深度调研畲药种植基地、参与民俗文化交流,亲身见证畲汉两族群众在生产互助、文化共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为挖掘民族特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智慧。
外南村是文成县畲汉交融的典型样本,村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标语与两族村民共同劳作的场景相映成辉。实践团队聚焦该村核心产业——华兴畲药园,发现其成功融合三大振兴动能:
一为历史智慧活态传承。药园陈列的竹篓采用“下宽上窄”畲族山地设计,却巧妙融入汉族竹编防漏技法;斑驳的石臼与釉色沉厚的陶罐,无声印证着明清以来畲汉药师合作炮制药剂、共传技艺的悠久历史。这些器物成为解读民族交融的“无字史书”。
二为特色产业创新突围。村庄依托300余种畲药资源,构建“种植+加工+电商”全产业链: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年获租金超20万元,药园常年吸纳50余名畲汉劳动力(人均月增收2500元),合作社年度分红覆盖全体入股农户。更借力直播带货,使深山药材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三为文化基因创新赋能。畲药传承人雷永光带领团队整理《畲族验方集》等典籍,开发药膳包、草药香囊等文创产品;药园“双语文化长廊”为每种草药标注畲语名称与药用价值,使采药歌谣、炮制技艺等非遗通过研学体验焕发新生。
节庆活动则成为民族团结最鲜活的注脚。农历“三月三”畲族歌会上,汉族村民身着畲装共跳竹竿舞;春节时两族互串门庭,共享乌米饭、药膳鸭等特色美食。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常,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情感根基。
本次实践为人文学子上了生动的“田野思政课”。带队教师指出:“畲药园既是生态经济转化器,更是民族文化融合器——它证明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民族特色,而民族团结需要文化载体。”队员们凝练出关键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通过畲汉技艺共传、节庆共享等“生活化纽带”增进认同;推动民族地区振兴,则应深挖如畲药般的特色资源,构建“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发展闭环。外南村飘散的药香里,正升腾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也昭示着乡土中国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