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以“四新”建设理念为引领,聚焦教学创新、掀起学习革命,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形成卓越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根据中国高教学会《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高学会[2020]107号)及浙江省高教学会《关于举办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浙高教学会[2020]12号),经研究,决定举办“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选拔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首届教学创新大赛评委会:
主任:潘海涵
副主任:宋国琴
成员包括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学院督导组负责人。
二、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
三、大赛目标
(一)落实以本为本。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
(二)推动教授上讲台。倡导教师“回归本分”,推动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德高、学高、艺高的名师,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推进智慧教育。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
(四)强化学习共同体。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鼓励以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础,建设学习共同体,形成传帮带机制,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五)引导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新要求,结合教师教学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发展。
四、参赛对象及比赛分组
(一)参赛对象
学院在职或正式聘用教师,主讲教师近五年对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3轮及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鼓励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
(二)比赛分组
根据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三个组别。
五、比赛流程
(一)大赛启动
2020年12月,学院印发大赛通知。
(二)二级学院(部)选拔
各二级学院(部)围绕竞赛要求和评分标准(详见附件1),综合考量教师教学常态、教学评价、教学成果等因素,尤其是教师运用先进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等情况,确定推荐教师(团队)人选。
各二级学院(部)通过组织遴选,向学院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各1人(或1个团队),专任教师人数超过40人可增加2名。
(三)学院竞赛
院赛环节包括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评分标准见附件1。
1. 网络评审
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等材料发送至超星学习通平台,由专家评委进行网络评审。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占总成绩50%,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占总成绩的15%。根据网络评审结果确定入围参加现场评审教师。
2. 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以教学创新设计汇报为主。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全面说明整门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展示相关过程性支撑资料。汇报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专家评委提问交流时间不超过10分钟。教学创新设计汇报占总成绩的35%。
六、材料要求
(一)参赛教师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书。参赛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教学创新情况等(详见附件3-1)。
(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需反映参赛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具体要求详见附件3-2)。
(3)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全面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成效,注重体现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明确说明课程教学创新解决了教学中的哪些“痛点”问题,注重问题导向;第二,突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反映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路、举措、效果及反思,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第三,通过基于数据、案例等证据的可靠分析,说明问题解决的情况和效果,并分析其推广应用的价值。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须有摘要约300字,正文字数不超过4000字。
(4)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约40分钟的1个视频,视频格式标准详见附件3-3)。实录视频须在真实的高校课堂环境中录制,有参赛主讲教师出镜、有师生互动的镜头,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严禁“表演式”课堂。相关材料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信息表(详见附件3-4)、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以及其他有助于表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材料。
(二)二级学院(部)需提交的材料
推荐教师汇总表(详见附件2)。
七、 奖项设置
大赛设个人(团队)奖、专项奖、基层教学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奖。
(一)个人(团队)奖。按组别分设一、二等奖。
(二)专项奖。根据作品特点遴选出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等专项奖。
(三)基层教学组织奖。对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并获得良好成绩的基层教学组织,授予“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奖”。
(四)优秀组织奖。对积极推荐教师参赛并获得良好成绩的二级学院(部),授予“优秀组织奖”。
八、 时间安排
(一)1月11日前完成二级学院(部)参赛教师(团队)推荐工作。二级学院(部)将《推荐教师汇总表》(附件2)发送至邮箱631503076@qq.com。(联系人:沈老师,电话:0575- 81112766,地址:行健楼206)
(二)1月11日前各二级学院(部)推荐选拔的教师(团队)将申报书(附件3-1)、课程教学大纲(附件3-2)、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附件3-4),上述文档和视频电子稿以学院+姓名+相应内容的命名格式上传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网络教学平台(http://zjczjut.zlgc2.chaoxing.com/),逾期系统自动关闭。
(三)1月31日前完成学院大赛工作,评选大赛获奖人选及其他专项奖。
每组别遴选1人(团队)参加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其进行培训。
九、其他事项
(一)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列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实行“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赛制。请各二级学院(部)予以重视并做好推荐选拔工作。
(二)各二级学院(部)应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主讲教师及团队成员应无违法违纪、师德师风和学术不端问题,且近三年无教学事故。
(三)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十、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沈老师;联系电话:0575-81112766,电子邮箱:6315030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