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建设一流的区域性应用型大学中心工作,以学院“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计划为指引,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聚力内涵发展,奋力改革攻坚,通过汇聚“六向合力”,驱动应用型IT人才培养,全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提质增效。
立德树人,以生为本,驱动人才成长竞争力
信息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接区域信息产业需求,通过五大机制建设,为应用型IT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一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组织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二是学生成长与评价机制,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学生成长、成才评价体系,着重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国际视野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三是学生就业能力拔节机制,将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紧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开展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式、追踪式指导与服务,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四是深造提升助推机制,创新构建深造助推工作的教育、服务和激励等保障措施,营造浓厚的考研氛围,增强指导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五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建立多种不同时间跨度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作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2021年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赛事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省部级赛事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3项;应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达95.48%、深造率达7.69%、用人单位满意度95分,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内涵建设,服务地方,驱动学科发展创新力
学科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信息工程学院以“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硕士点培育计划,社会贡献增长计划”为主要举措,充分发挥省级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带头和辐射作用,持续加大科研扶持力度,不断激发教师创新活力,鼓励教师积极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接区域项目、培育创新成果、实现应用转化,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人均科研产量大幅度提升。本年度科研到款达778.2万元,师均20.45万元。其中郑德均博士从事数字技术与轻纺行业创新交叉,主持研发全国首个“花样版权AI智能比对系统”和“版权AI智审”系统,成功解决省域登记模式下数据孤岛、花型人工比对等当前司法行政保护薄弱环节的痛点,累计科研到款达505万元,为我国轻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智博士自主创办科技成果孵化企业,致力于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助推地方企业的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工厂改造升级。范兴刚博士与地方企业合作的基于疫苗/药品储藏运输的柔性测温纸标签降成本扩容量项目成功“揭榜挂帅”,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
共融共享,协同育人,驱动校企合作双动力
通过与IT行业企业深度协同,形成“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共融共享、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引入和转化优质社会资源,升级教学资源,持续改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举办企业管理和技术专家授课、讲座,为提升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竞争力创造机会;选送教师、学生赴行业企业参与挂职锻炼和实习实践,为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主动融入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深入推进产教研合作。信息工程学院建有IOS苹果俱乐部、达内实训育人实验室、指针信息实训中心等校企协同校内教学平台,杭州娃哈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农夫山泉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基地;杜高精密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艾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捐赠共建专业实验室。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面向社会需求培养IT人才,实现大学生“未毕业先就业”。
多方联动,内培外引,驱动师资团队凝聚力
打造师资团队“捏拳头”计划,根据信息工程学院目前的师资力量和水平,着力提升教师学历、职称、思政水平和团队合力,结合未来专业群建设需要,通过推进专职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校企技术研讨交流的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职称、高学历,且充满活力、结构合理、兼具深厚,同时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思政经验和技术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不断提质增效。本年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获评浙江省“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1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项,“双师型”教师占比87.8%。积极组建工业互联网学院理论、实践教学讲师团,面向绍兴市域开设了无人驾驶、人工智能AIOT、工业视觉系统、物联网等培训课程,受益群体达600人次。
创新机制,打造体系,驱动基层党建战斗力
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夯实党建基础,筑牢战斗堡垒,坚持制度创新,打造“四建四化”党建工作体制和“123”党员成长体系,着力打造党建“最后一公里”建设工程;通过实施党建“3计划”,推动党建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3转化”建设,推动信息工程学院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基固本”计划,打造“E路前行 红色工作站”平台,深化三段式党员考核体系,推进学院党建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坚持把一切工作落到支部,开展“一个支部一个亮点”基层党建创新工作;实施“样板支部”和“特色支部”培育创建工作,努力构建“总支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二是“铸魂育人”计划,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抓手,打造“党建+”实践思政课堂;全面推进党建信息化网络建设,精心设计“信息工程学院党建云支部”桌面平台和“之江信息党建云支部”移动平台;组建“E心向红”大学生宣讲团,宣讲“信息好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党的先进理论入脑入心。三是“头雁引领”计划,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培养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促进履职能力;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导机制,根据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工作和责任“两张清单”,推行工作全程纪实;开设“党旗引领,榜样同行”系列专栏,树立优秀党员榜样,为信息学子提供奋斗参照系;持续推进党建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职工党支部开展“三服务”活动,助力智慧城乡建设,赋能地方数字化建设新动能;学生党支部拓展内联外通实践活动,深入省域、市域、辖区、街道等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多次获得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新闻等国家级、省部级媒体报道。
优化环境,和谐发展,驱动校园文化向心力
做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关心和服务教师的思想、生活、工作和学习,营造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着力改善教学办公条件,针对师生常居环境,利用暑假期间修整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实现信息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三个独立”(办公空间独立、工作电脑独立、储物柜独立),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认同感、归属感。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学史力行、真抓实干为落脚点和着力点,以师生党员干部为骨干力量,创建“E家园”党群服务中心,坚持“四化并举”原则,规范化、治理化、智能化、专业化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确立“一办三中心”管理模式,建立“123”咨询服务机制,设立“办事E站”、“解忧E站”、“活动E站”,提供“办事、交流、学习、活动”多元服务,以“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院”为目标要求,坚持“说一想二做到三”工作实效,专注服务群众、沟通交流、传播知识、答疑解惑的任务分解与责任落实,做到暖心帮扶全覆盖。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路径,推进清廉文化建设走深走实,共建“以清正身,以廉促学”的育人环境,以温暖人心的校园文化凝心聚力,切实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师生幸福感和归属感。